助力大灣區建設|江門人才島潮頭公園
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近年來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。在“中國第一僑鄉”——江門市,積極配合當地政府貫徹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,在中國鐵建投資集團、中國建設科技集團等大型中央企業投資建設的潮連“江門人才島”項目中,承擔了總體規劃及項目設計等重要工作。在該項目中,中國院參與部門二十余個,參與設計師百余名,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了中國院的設計力量。
潮頭公園是江門人才島最為核心的公園之一,位于西北角島頭的位置,占地約15公頃,是江門人才島“綠水青山、景城合一”景觀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,勾勒出未來城市新的功能與形象格局。潮頭公園是江門人才島的聚氣之地,是生態廊道的重要形象,是蓬江區政府和中鐵建科項目公司先行啟動的建設項目之一。
這里曾是一塊塊大小格子的池塘,魚塘間一條條寬窄不同的墩垛,構成了阡陌縱橫的河溪肌理。然而大量的魚塘養殖卻對這塊土地和水系造成了污染,水質與周遭環境都不盡如人意。魚塘雖然只是一個片段,卻是這片土地留下的印記。而今通過設計改造,這里桑田變滄海,形成了藍綠交織、林草豐茂、活力慢行、人悅花香的生命共同體,更是一處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,跨域共享的生態寶地。站在潮頭,江河對望,島內島外,感受著潮頭公園的生態之美、文化之美、人才之美和生活之美。
01
關于潮頭公園
▲ 江門人才島景觀規劃圖
潮頭公園意圖打造一處“潮起鹿飲溪,林空鳥歸巢,如龍入海,如鳥投林”,寓意“思鄉歸潮”的生態人文美景,體現生態、僑鄉、人才文化特色,踐行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新篇。
▲ 潮頭公園鳥瞰效果圖
02
微創介入魚塘 復興河流印記
水系形態尊重原有的魚塘肌理,圈留較寬的田埂路改造為堤、島、伸出的平臺,局部保留魚塘改造為海綿花園、魚塘泡泡,用于展示科普教學。為保證全島行洪排澇水面率的要求,將碎片化、封閉性強的魚塘水體串聯打通,做最大化水面處理,與內環水系排洪溝渠聯通。
同時通過海綿LID設施如生態濾池、表流濕地、雨水花園、生態旱溪結合水下森林、水生植物等生態手段來凈化水體,形成生態自然的綠色海綿基底。置橋織路,設亭放橋,處理好水、洲、島、橋、堤的關系,在視線良好處設置亭、橋、臺、棧道以及構筑物。串水廊、織綠網、藍道、綠道、氣道,三道交織。
最后植入功能,設置節慶廣場、碼頭、運動場地、兒童活動場地、衛生間、公園服務設施等,構建內環水系慢跑健身步道,與行車環島路、外環慢跑道形成復合慢行活力體系。預留開放式出入口融入社區,結合周邊建設用地功能業態,服務周邊市民及游客,形成未來潮頭人氣活力的核心。
03
有趣人文景點盤點
▲ 潮頭公園景點位置平面
好看的公園千篇一律,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,每個公園都有自己的性格,每個景點都有自己的韻味。設計團隊通過當地調研摸查走訪,發現具有歷史文化、業態豐富、有創意、參與互動強的開放空間是人們更向往的戶外活動空間。在潮頭公園的設計中,歷史文脈和人才文化元素貫穿始終,通過古詩典籍的提煉和場地文脈打造,使潮頭公園成為江門人才島的特色城市名片。
▲ 潮頭公園景點位置鳥瞰圖
蓮葉舟大草坪
“是身飄然在中流,奪得太一蓮葉舟。”
——宋·楊萬里《太平寺水》
“蓮葉何田田,魚戲蓮葉間。”
——漢·漢樂府《江南》
▲ 蓮葉舟大草坪與外江內河效果圖
蓮葉舟大草坪位于島頭位置,一側為環島公園的跑步道,一側為潮頭公園的大水面。因形似蓮蓮荷葉,飄于江邊河岸,固取名為“蓮葉舟”。蓮葉舟大草坪視線開闊,以近2米的高差向水面傾斜,形成階梯狀的良好觀湖面,人們可在草坪上嬉戲奔跑、放風箏、曬太陽、看戶外電影等。
結合外環的“映水蓮清”廣場,可在元宵、中秋、十一等節假日舉辦舞龍耍獅、煙花放燈等節慶活動。“舟中”設置“I LOVE江門人才島”的主題LOGO,除了為人們提供一處打卡拍照的景點外,與近處的還僑廣場、遠處的白水帶龍光塔形成對景,通過“愛心”窗口將中央廊道美景盡收眼底。
▲ 蓮葉舟大草坪與“I LOVE江門人才島”主題LOGO
陽光沙灘
陽光沙灘視野開闊、地勢平坦,是東望湖塘碧草、亭橋島臺、旭日東升的絕佳觀景處。一個四季皆宜的陽光沙池,將成為潮頭充滿活力、以人為中心的場所,鼓勵市民更好的享受散步、玩沙、日光浴等活動。沙灘邊設計的一組流線型階梯式臺地空間,形成有韻律美的長凳,可觀可坐,可游可停。
▲ 陽光沙灘與蓮葉舟大草坪
云煙橋&云影橋
“終期吞鳥夢,振翼上云煙。”
——唐·崔日知《冬日述懷奉呈蘭臺名賢》
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
——宋·朱熹《觀書有感·其一》
▲ 云煙與云影橋連接內外環交通
云煙、云影為一對跨環島路、連接內外環公園的人行立交橋。“云煙”取自“終期吞鳥夢,振翼上云煙”,講述詩人通過刻苦勤讀、不懈努力,終究才華出眾、實現遠大抱負的人生歷程。“云影”取自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。白色、簡潔的人行橋如行云流水般穿梭于林冠之中,好似一道云煙飄于湖岸之上,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,成為了外眺西江、內觀潮頭的俱佳場所。
▲ 云影橋連接內外環交通
登科橋
“清咸豐年間,東南海上珠光屢見,相傳為巨蚌吐珠,見則是年鄉中必有報捷者,十年間鄉人登科甲第,荷塘13人,外海10人、潮連7人,或以卜人文之瑞兆云。”
——民間傳說《蚌吐珠》
▲ 登科橋遠眺覽潮亭
取自潮連民間傳說《蚌吐珠》。“清咸豐年間,東南海上珠光屢見,相傳為巨蚌吐珠,見則是年鄉中必有報捷者,或以卜人文之瑞兆云”。拱橋形成的水中倒影與東南初升的天光交織交匯,仿若巨蚌吐珠,亦幻亦真。青白石拱橋,白壁如玉,汲園林精華,復現園林經典元素。沿拱橋拾級而上,可飽覽潮頭全景,取名“登科橋”,寓意潮連人才輩出、登科甲第。
▲ 泛舟池中穿越登科拱橋
覽潮亭
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
——宋·朱熹《觀書有感·其一》
“聰能聽序、思能造端、明能見機、辭能辯意。”
——三國·劉邵《人物志》
“石梁臥秋溟,風鈴作檐語。”
——唐·唐彥謙《游南明山》
▲ 湖心島中央的重檐八角攢尖亭
覽潮亭為湖心島中央的重檐八角攢尖亭。借鑒傳統園林禪味意境,以水為中心,堤島、涼亭、拱橋、折橋等元素,構成了湖面上一道優美的天際線。亭子一面題為“覽潮”,通過古詩文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詮釋了場地的由來,一面題為“論才”,通過劉邵的文書“聰能聽序、思能造端、明能見機、辭能辯意”,講述了人才應具備的四種才能。亭子牌匾的點題創造一個今與古、人與水、覽潮與論才互動對話的舞臺。八角掛風鈴,寓意歡迎遠方的游客。閑坐此間,覽潮論才、聽雨觀云,四時爛漫,收之不盡。
之之棧道
步入之之棧道,蜿蜒曲折,五步一折,十步一拐,取法迂回之妙。一折始見拱橋,二折對湖心景亭、三折回看堤岸,行走之間,步移景易。棧道穿河灘而過,與水下森林交織共融,人們可觀水草、游魚、水蛙,小小的漫灘形成一處生態涵養濕地。
▲ 之之棧道與湖心島覽潮亭
禮賢橋、博賢橋與育賢橋
禮賢橋、博賢橋與育賢橋為三座跨河而建的同胞景觀橋。名字分別取自《呂氏春秋》、《墨子·尚賢上》、《管子·權修》,講述了求賢的三種方法:一曰禮,二曰博,三曰育,即以禮招賢,廣咨博選,育才造土。白色輕鋼、造型簡潔的景觀橋順應道路走勢串聯了公園的主干路,形成一灣環抱式、一脈相承、飄于水岸之上的優美弧線,綽綽下云煙,微收皓腕鮮。
還僑廣場
“一棵樹、一口井、一只打鳴的公雞”這是國人腦海中的村口畫面,也是思鄉情愫中強烈的暗示。還僑廣場作為公園西側主要出入口,通過兩棵連理樹、一口環形綠島、一個標識構筑物打造了一個華僑紀念廣場,同時也為舉辦大型活動預留了空間。圓環綠島疏導了入口的交通人流組織,同時作為潮頭公園慢跑道的起點,設置了兩處熱身空間,通過跑步勵志標語和三條彩色標識線,鼓勵人們健身、慢跑、全民運動。
▲ 還僑廣場入口與地面運動指示標識線
鯨奇世界
“豫章翻風白日動,鯨魚跋浪滄溟開。”
——唐·杜甫《短歌行,贈王郎司直》
▲ 鯨奇世界與登科橋
潮頭公園圍繞鯨魚主題設計了一個兒童游樂場。“鯨”取自唐詩人杜甫《短歌行,贈王郎司直》的詩詞,即“豫章翻風白日動,鯨魚跋浪滄溟開”,講述了鯨魚在海浪中縱游時可使滄茫大海翻騰起來,寓意有杰出才能的人能夠擔當大事,有所作為。鯨魚滑梯、荷葉蹦蹦、互動戲水裝置、捕魚世界里的暢游,讓小朋友從不同尋常的視角看世界,發揮自己的“驚奇”想象,探索游戲空間趣味。
飲鹿池
“幽徑獨行迷,林空鹿飲溪。”
——宋·梅堯臣《魯山山行》
以鹿池泉邊為主題,懷抱一汪綠水,腹映一角藍天。飲鹿池取自宋代詩人梅堯臣的《魯山山行》,即“幽徑獨行迷,林空鹿飲溪”,詩人沉醉于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,看見遠處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,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美景圖。
角亭與宿亭
角亭與宿亭為一對納涼景亭,取自于角宿內兩顆主要亮星,即角宿一與角宿二,分別為青龍的右角和左角。角宿騰起寓意祥瑞降臨,角亭面向飲鹿池、涌泉,宿亭位于飲鹿池一綠島中,連接折折棧道。角宿亭面向涌泉、鹿池,備靠疊石、濕地,成為納涼、觀景、停留的戶外休閑客廳。
林空橋
“霜落熊升樹,林空鹿飲溪。”
——宋·梅堯臣《魯山山行》
“林空”取自宋代詩人梅堯臣的《魯山山行》,即“霜落熊升樹,林空鹿飲溪”,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美景圖。一邊是現狀高起的石頭山,一邊是茂密的樹林綠帶,依附地景斜坡,依山就勢設置“林空橋”,跨越環島路連接內外環公園。
04
會喝水的海綿公園
根據江門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要求,結合現狀豎向營造微地形、改造開敞水面,豐富地形變化,并規劃匯水分區,將潮頭公園打造成一個完整海綿體,超過上位規劃各項指標要求并對周邊地塊積極貢獻。通過采用低影響開發設計原理,對項目范圍內各類型下墊面區域的地表徑流進行分析和統計,按需要運用不同類型的LID設施進行雨水的收集、下滲、滯蓄及利用。以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為設計特征,運用循環泵站和管線、開放式表流濕地、生態濾池、原位凈化帶、水下生態系統、雨水花園、曝氣機等海綿技術措施,實現雨水資源利用、生物棲息地建構、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目標。
05
能學知識的戶外課堂
▲ 戶外學習課堂場景
潮頭公園重視科普展示系統,力求打造一座露天的戶外學習課堂。通過科普牌的圖文介紹,規劃了5類、27種、近50個展示牌設置在園區各處。這些內容包括場地變遷、植被資源、海綿知識、動物種類、運動知識等方面,從文字撰寫到圖片繪制,既科學嚴謹,又通俗易懂。場地變遷訴說了魚塘變滄海的故事,潮頭秘境講述了“會呼吸的水下森林”,植物筆記展示了特色的水生、開花的植物,海綿科普介紹了“會喝水的海綿公園”,奇妙世界展示了“池塘里的生命”和“河畔邊的居民”,動感潮頭指導人們如何“燃燒我的卡路里”等等,人們借助這些繪本式的有趣文字與繪畫,可近距離觀察生物、了解自然、認知自己,特別是孩子們,多了幾分好奇和求知興趣??破障到y展現了潮頭公園的自然之美,成為老少咸宜的戶外學習課堂。
06
燃燒我的卡路里
潮頭公園設計了全長1.5公里“一環三線”的慢行體系,由3條寬150毫米的紅色、綠色和藍色的發光熱熔線組成,分別代表了活力慢跑之線、綠色生活之線和生態體驗之線。跟隨活力慢跑線,可以看見熱身區的拉伸提示、加油打氣的勵志銘文、跑步距離的刻度提示;跟隨綠色生活線,可以游覽潮頭公園的各個景觀節點,包括還僑廣場、鯨奇世界、之之棧道、覽潮亭、登科橋、蓮葉舟及衛生間等,并設置有最佳觀景點和拍照點;跟隨生態體驗帶,可以參觀雨水花園、水下森林、海綿設施以及可能存在的花鳥魚蟲等特色動物。通過公園三線的慢行體系,指引趣味無窮的游園體驗。
▲ 三線慢行體系,引導趣味路徑
微創介入魚塘,復興河流印記,潮頭公園促進了城市發展的更新,傳承了地域文化,改善了生態環境,提升了土地價值,煥發了城市活力,不僅是一處西江、內河、中央廊道、城市協同發展的景觀公園,也是一處人、鳥、樹和諧共生的生態棲息,更是一處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,跨域共享的生態寶地。設計師在駐場施工指導時,發現還未建成的場地,已經有相當多的市民來這里跑步、垂釣、跳舞、遛彎。最令人興奮的是,在傍晚可陸續見到螢火蟲的身影、聽到蛙鳴鳥啼的聲音。它們喚醒了河湖的生命和設計師對這片土地的愛護與期待。
項目地點 廣東省江門市
設計時間 2019.9-2020.6
項目進展 在建
占地面積 14.52ha
設計單位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景觀生態院
業主單位 中鐵建科江門人才島投資有限公司
設計主持 趙文斌、楊陳
項目經理 張亦博
項目負責人 楊陳、董荔冰
景觀設計 袁澤、孫平天、王亞迪、沈楠、陳涵宇、周亦白、于凡迪、陸柳、楊鈺、王曉、范思思、高曉宇、孫鳴飛、許亞齊、李甲、劉子渝
駐場設計 孫平天、袁澤、林玉明、袁振國、鄭志華、張帥帥、林昕、周曉亮、易旭云
海綿設計 吳昊、袁軍營
結構設計 張路、馬玉虎
建筑設計 于洋、鄧凡志
室內設計 袁媛
景觀橋設計 張繼成、田文秀
標識設計 李貝、梅媛
亮化設計 丁志強、李占杰
(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)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中創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